以當代視覺藝術語彙,處理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議題 Herbert Brandl
奧地利二十一世紀美景宮展出「赫伯特.布蘭德:展露於繪畫」
編譯|吳礽喻 圖版提供|Belvedere 21
赫伯特.布蘭德(Herbert Brandl, 1959-)是現今奧地利最成功的畫家之一,他的大型繪畫藉由描繪自然主題來宣示環境保育的理念。奧地利二十一世紀美景宮回顧畫家過去廿年來的創作,匯集了三十四件由世界各地公私立藝術機構所典藏的作品,一次飽覽抽象宏偉的山谷景觀、細膩灑脫的庭園花朵,還有其他藝術家以彩堆疊而成、表現張力十足的畫作。格拉茲美術館(Kunsthaus Graz)與格拉茨藝術與媒體展覽館(Künstlerhaus, Halle für Kunst & Medien, Graz)也分別以「超揉雜」(Ultra Hybrid)、「壞浪漫」(Bad Romance)兩檔展覽接力展出布蘭德不同時期與面向的作品。
布蘭德以一位環境保護者的身分,有意識地使用了當代的視覺藝術語彙,處理二十一世紀的環境議題。他所揀選的主題多為受威脅的自然環境,例如施瓦策蘇爾姆河(Schwarze Sulm)或奧地利東南方史泰利亞邦(Styria)的科拉爾佩山(Koralpe)國家公園保護園區,描繪自然的動機帶有穩固的立場及關懷。布蘭德創作了許多關於上述兩個地點的風景畫作,據此,他表達了一股平靜的環境保育訴求──一種回應現行自然環境浩劫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舉措。
二十一世紀美景宮呈現布蘭德的創作聚焦在過去二十年來的發展,以及部分為本展新創作的作品。〈末日美景啟示錄〉(Apolalypse zur schönen Aussicht)是一件新的大型創作,以「後末日」銅雕生物們圍繞著三連畫的方式呈現。布蘭德以一種無垠、狂野、崇高的手法描繪風景,呼應了浪漫主義時期所推崇的「崇高」(sublime)衝擊感,因此「展露於繪畫」提出的假設為藝術家希望賦予自然有機的形式,呈現一種沒有人為介入的狀態下,讓有機的植栽或無機的岩石都能「長」出自己的樣貌的情境。
布蘭德的創作充滿了各種自然符號,以繪畫圖像將觀者目光引導至壯麗景象,在種種自然景觀的「遠景」、「近景」、「特寫」及放大「縮影」之間做選擇切換。山巒、瀑布、草原、湖泊,與他自家後院的花朵草木都成了描繪的對象,以具有表現張力的抽象色彩、幾何造型堆疊呈現,在繪畫過程中隨著肢體移動不預期地開展出來。布蘭德的作品以感性的色彩與造型表現打破了傳統對於具象與抽象繪畫的界定。在近期的作品中,他更專注在色彩原色,逐漸遠離了風景主題的架構。
布蘭德的畫家形象不受當代藝術風潮的侷限,早在1978年就讀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師從赫伯特.塔斯奎爾(Herbert Tasquil)與彼得.韋博(Peter Weibel)時期,來自於奧地利東南方史泰利亞邦的他就決定了自己的方向:在概念、行為、新媒體藝術當道的時代裡,他選擇了繪畫。
美景宮總監史特拉.羅林(Stella Rollig)表示:「赫伯特.布蘭德堅定的表現繪畫路線是浪漫而前瞻的。以強而有力的姿態,藝術家在畫布上捕捉了山河與色塊,總是回歸到繪畫的過程本身。」
策展人羅爾夫.約翰森(Rolf H. Johannsen)表示:「從主題與情感的層面上,可以觀察到浪漫主義時代與布蘭德在繪畫語境上的重疊,布蘭德的目標並不是如實呈現現實中的自然景觀,反而是藉由自然界的造型來延伸至理念層次,以一種英雄式姿態做為起步。從奧地利作家克里斯多夫.蘭斯梅(Christoph Ransmayr)小說作品中疏理出的相關文字作品,成為了本展原創的核心概念。」
策展人指出被視為經典的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弗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瓦茨曼山〉(Watzmann)和布蘭德的山有許多共同點:不在戶外現場寫生,而是從腦海的印象或其他的輔助圖像作畫,而且繪畫中除了山的形貌與色彩,不見任何動物、飛鳥或人類的蹤影,甚至連步道也沒有,保持不被人為破壞的自然景觀。
他表示,愛爾蘭的作家、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在1757年特別著墨了一種「崇高」概念來作為一個對應到優雅哲學論證的美學分類類別,布蘭德的畫作正對應了此概念。布蘭德以繪畫造型表現出來的山是獨立的存在,甚至連命名也是人所附加而被省略,對這樣的「山巒時期」畫家曾表示:「我經常不知道自己在畫中做了些什麼,不知道為何最後常以心靈的山景作結、為何畫中沒有任何人、為何充滿了孤獨。」
面對畫家的失語狀態,策展人從奧地利作家克里斯多夫.蘭斯梅的小說作品中尋找能夠詮釋這些繪畫創作的字句,反而開展出一條有趣的路徑,幫助觀者想像一種跳脫畫家原有創作脈絡的普世性共鳴。
「這座山抬昇至天空,一下像金字塔,下一像楔形巨人、筆峭的塊狀,甚至是閃閃發光的沙丘,然後逐漸超越其不斷變化的形狀,形成無垠、連綿的巨大屏障,其餘的山巒、雲層、所有空間緊挨著這麼一道牆,甚至穹蒼本身似乎都退縮了。」這段話取自於蘭斯梅的小說《飛行的山》(Der fliegende Berg),也巧妙呼應到了布蘭德「用筆刷爬山」、用繪畫表達對自然與山的崇敬。
而狂亂的繪畫筆觸也能與蘭斯梅的小說《最後的世界》(Die letzte Welt)對於屠夫的描述找到共鳴:「今天是處決日,他在血沫淌流的環境中已工作了數小時。站在陰影底下,他的斧頭落在這被綑綁的畜生雙眼間,牛隻頭骨應聲裂開,其他所有聲音變得如此不連貫,甚至流動的水花也像是暫停一般,轉化為一陣靜默。」
蘭斯梅小說《飛行的山》中的這一段話呼應了布蘭德較為多彩的花卉作品:「在冰川覆蓋的牧場上,一個人的凝視只能攀升至更高──掠過綠色植被中充滿了芬芳和多種顏色及形狀的花朵,通過柔滑、閃爍的霧霾,翱翔在有機的光彩、奪目的冰河與其晶體中保留了過去幾千年的氧氣、香氣和呼吸。」
為何描繪石頭與瀑布的執著與精神,似乎也在《最後的世界》的這段話中找到了最佳的理由:「平凡的石頭存活了永恆的時光,比任何朝代與征服者還永久,它們平和地躺在裂縫的陰影中,或是洞穴裡柔軟的泥土地面上,所有的王國與皇宮成為廢墟之後,朝代腐敗了、光亮的馬賽克地板全被埋在數噸的泥土裡。閃耀的生命如流星消逝沒有什麼,石頭的尊嚴與永恆才是全部。」
布蘭德曾笑說:「施瓦策蘇爾姆河把我給寵壞了,它把我變成一個風景畫家。」藉由繪畫河川,他雕鑿出一個對於存在與意義的請求。科拉爾佩山國家公園則是另一個受到開發威脅的自然保護園區,從2012年起,對於是否要在此興建奧地利最大的水利發電廠爭執已久,在地綠黨、阿爾卑斯山的環保團體、私人公民團體集結起來,持續抵抗水源私有化對生態的浩劫。
布蘭德的畫作捕捉了自然最有力量且宏偉的一面,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人為的改造,自然的短暫與無常,可能讓再宏偉的畫作也成為了過往雲煙,一幅只能留在記憶中的黑白照片。
布蘭德的畫雖然沒有直接描繪出生態的威脅,他投身於環境運動的方式並不影響原有的創作語彙,作品的表現方式不以倡議或是行動為首要目的。這屬於一場無言的示威,以呈現一幅理想的自然圖像做為方法,連帶延伸出來的是一個做為最後歸屬的空間、一個沒有人為痕跡的自由國度。有時候,缺席比坦然呈現在眼前還要更有力量。
▍圖說
01 藝術家赫伯特.布蘭德。Foto: David Payr, © Belvedere, Wien
02~10 「赫伯特.布蘭德:展露於繪畫」展場照片。Installation view Herbert Brandl. Exposed to Painting. The Past Twenty Years, photo: Markus Wörgötter
04 赫伯特.布蘭德的作品〈末日美景啟示錄〉。Herbert Brandl, “Apokalypse zur schönen Aussicht”, 2020, Acryl auf Leinwand, dreiteilig, je 390 x 600 cm, Foto: Markus Wörgötter / Belvedere, Wien
11 (白色山峰)赫伯特.布蘭德2001年的作品〈無題〉。Herbert Brandl, Ohne Titel, 2001, Öl auf Leinwand, 200 x 300 cm, Private collection, Vienna, Courtesy 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 Rosemarie Schwarzwälder, Vienna, Foto: Franz Schachinger, Wien
12 (黑色亂撇)赫伯特.布蘭德2002年的作品〈無題〉。Herbert Brandl, Ohne Titel, 2002, Öl auf Leinwand, 220 x 250 cm, © Belvedere, Wien, Foto: Johannes Stoll, Belvedere, Vienna, Donation Collection Ploner
13 (黃色湖泊)赫伯特.布蘭德2003年的作品〈無題〉。Herbert Brandl, Ohne Titel, 2003, Öl auf Leinwand, 270 x 400 cm, Sammlung Angermair | Courtesy 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 Rosemarie Schwarzwälder, Wien, Foto: Markus Wörgötter
14 (紅色花朵)赫伯特.布蘭德2005年的作品〈無題〉。Herbert Brandl, Ohne Titel, 2005, Öl auf Leinwand, 160 x 195 cm, Bärbel Grässlin, Frankfurt am Main, Foto: Wolfgang Günzel
15(紫色堆疊)赫伯特.布蘭德2006年的作品〈無題〉。Herbert Brandl, Ohne Titel, 2018, Öl auf Leinwand, 150 × 250 cm, Courtesy Galerie Elisabeth & Klaus Thoman, Innsbruck/Wien, Foto: Bernhard Sickert
16 (白色乎優)赫伯特.布蘭德2006年的作品〈無題〉。 Herbert Brandl, Ohne Titel, 2006, Öl auf Leinwand, 218 x 170 cm, Privatsammlung, Frankfurt am Main | Courtesy Galerie Bärbel Grässlin, Frankfurt, Foto: Wolfgang Günzel
17 (水花四濺)赫伯特.布蘭德2019年的作品〈無題〉。Herbert Brandl, Ohne Titel, 2019, Öl auf Leinwand, 250 x 200 cm, Sammlung 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 Foto: Markus Wörgötter, Courtesy 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 Rosemarie Schwarzwälder, W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