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威爾、羅斯福與「四大自由」巡迴展

重思「言論、信仰、免於匱乏與恐懼」的當代意義
洛克威爾、羅斯福與「四大自由」巡迴展

編譯|吳礽喻 圖版|Norman Rockwell Museum

深受美國人喜愛的插畫家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 1894-1978),一生創作超過四千件作品,以溫馨的家庭場景、平凡的日常生活以及逗趣的人物著稱,然而他的作品也有嚴肅的一面。

由洛克威爾美術館主辦的「洛克威爾、羅斯福與四大自由」巡迴展,將深入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聯合國成立,以及種族歧視等主題是如何被藝術家詮釋,並從歷史反思今日美國所面臨的社會與政治問題。

▍解構畫作創作的社會氛圍

「我們唯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 D. Rosevelt 1882-1945)在1933年當選總統的就職演說上,發表了這句名言。當時正是經濟大蕭條的谷底,有四分之一的勞動人口失業,農產品價格下跌60%,工業生產下降一半,200萬人無家可歸,銀行無法開門,因為國庫存款已被幾天前恐慌的客戶擠兌一空。他和幾位重要的國會議員、智庫一致認為,之所以造成大蕭條,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人們不再支出或投資,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手頭的錢,新政因此祭出「救濟、復興、改革」的計畫。

勞動與經濟改革因而成為羅斯福新政推行的重點項目:推出保障勞工的法規與社會保護網,戰爭期間鼓勵黑人、女性投入工廠、公共建設、以及後來的軍械生產行列。試圖結束公司間殘酷的競爭,迫使產業拿出行規,對特定產業中所有的公司建立了業務規則,設定最低價、終止削價競爭、鼓勵產業合作、限制生產量、制定長期方案以修正出錯的體系。

羅斯福在就職演說表示:「面對信貸的失敗,他們(金融家)只是提議借出更多的錢。人民追隨他們的錯誤領導,被他們當誘餌剝光。……我們要以千古不變的真理來重建這座廟宇。衡量這重建的尺度是我們體現比金錢利益更高尚社會價值的程度。幸福並不在於單純地占有金錢;幸福還在於取得成就後的喜悅,在於創造努力時的激情。務必不能再忘記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激勵,而去瘋狂地追逐那轉瞬即逝的利潤。」

1933至1937年的第一任期成功獲得國民勞工的信任之後,羅斯福自1938年開始慢慢地重新備戰,重新裝備陸軍和海軍,讓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1940年12月29日,他發表了的爐邊談話支持英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中華民國和蘇聯,對抗軸心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他在談話中敦促美國人民直接參與,雖然此時的主流民意仍是孤身事外、不願參與歐洲戰爭。

政府運用許多手法,拍攝影片、舉辦展覽、募款活動,號招許多藝術家以插畫作品詮釋這四大自由、印成大型看板、宣傳單,才將羅斯福提出略微抽象模糊的四大自由概念推動成國內的愛國主義思潮。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畫作就是範例之一。

▍戰爭債券與愛國情操

洛克威爾的這四幅畫成為《星期六週報》與美國財政部共同籌辦戰爭債券(War Bonds)巡迴展覽的核心作品,另外還有千幅其他與戰爭相關繪畫作品,這樣的債券籌募會共有六次,洛克威爾參展的那次,全美債券銷售總額共有1.32億美元。

以底特律為例,展覽是在一間百貨公司內舉辦。當時底特律的汽車工廠轉變為軍機的生產地,生產效率最高的時期甚至能在每六十三分鐘製造一台B-24轟炸機。大量的女性到工廠上班,這也是〈女鉚釘工〉這幅畫成為時代象徵的原因。但大量人口移居到底特律就職,包括世界各地逃離戰爭、缺糧、貧窮的難民,也缺少了住屋、交通、公共空間等設施。每週的薪水在1939年是33.5美元,到1943年飆升到53.4美元,但民生用品卻十分有限,通貨膨脹的危險近在眼前,全職的雙薪家庭也讓孩子無人看管,青少年犯罪率升高。

雖然政府推行居住與工作種族平權,但資方並不買帳,社會問題與種族對立逐漸生溫,1943年6月20日爆發了連續兩日的種族暴動,造成34人死亡433人受傷,傷亡者七成以上都是非裔美籍人士。當時駐底特律的英國大使在報告信件中觀察到:「大部分民眾對戰爭與其帶來的可能性並不感興趣,而只因為經濟因素投入軍械生產工作。他們有了新的生活方式,太多的金錢卻不知如何使用導致他們昏頭轉向。

這或許就是羅斯福能在執政期間以打造社會福利為由升高稅率,然後又讓民眾與公司團體購買投資債券,連剝兩層皮的原因。以債券與增稅減少搶奪物資、通貨膨脹的危險,並同時獲得戰爭基金。

戰爭債券展在種族暴動後幾個月後登場,當時街上安排了遊行、名人露面、選美小姐、洛克威爾畫中的模特兒、音樂表演、廣播放送,熱鬧非凡,當時展覽已巡迴過華盛頓、費城、紐約、波士頓、水牛城、洛撤思特、匹茲堡等地。每個州都有一定的銷售業績壓力,底特律距離募款目標還有一大段差距,這次展覽便是集中火力募款的一大機會。在底特律二十五層樓的百貨公司,一樓門面展示了《星期六週報》的一些插畫與軍服,天花板上垂掛著模型戰鬥機與同盟國國旗,十二樓的大講堂旁則是展覽主要場地。各個媒體都有不同的評論與立場,雖然對「四大自由」保持觀望態度的人為多數,但展覽促成多元的討論,讓種族暴動後撕裂的社會氛圍有了正向的轉化。

▍晚期發展

為了動員全美人民,羅斯福在1941年1月向聯邦國會發表了「四大自由」演說,將美國比擬為世界各地基本權利的捍衛者,倡導「言論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前面兩者是針對歐洲興起的納粹集權主義,批評缺乏言論、宗教信仰自由,沿用《美國獨立宣言》與憲法的基本概念,後兩者則是源於羅斯福上任以來的經濟改革與勞動政策,讓人民生活安定、免於恐懼。這四大自由主題之後也寫入了羅斯福與邱吉爾共擬的《大西洋憲章》,並成為1945年《聯合國憲章》的組成部分。

1943年,諾曼.洛克威爾的「四大自由」畫作以他所擅長的美國日常景象、藝術表現手法,將抽象概念具體化。〈言論自由〉描繪了小鎮會議中勇於發言的平民百姓,〈信仰自由〉描繪了猶太教、天主教等不同信仰的人在祈禱,值得一提的,這幅插畫是《星期六晚郵報》首次在封面上出現黑人(左上角處),〈免於匱乏的自由〉描繪家人齊聚享受大餐,顯現物質不虞匱乏,當時搭配插圖刊出的菲律賓裔作家卜婁杉(Carlos Bulosan)表示:「我們希望看到的美國不僅僅是物質的世界,還應該是精神和學識的世界」,〈免於恐懼的自由〉則是洛克威爾在同時期創作了關於英國被德國戰機連續轟炸多日的新聞而創作,這是四件作品中唯一一件在他受委託創作之前就已經完成的畫作。

洛克威爾在1968年創作的〈知的權力〉則是一幅反戰的作品,延續1953年〈聯合國〉草稿,與1961年〈金律〉的繪畫形式。洛克威爾曾經在1966年登上美國海軍艦隊幫水手拍照,因為他受美軍委託創作募兵海報,但他對越南戰爭抱有懷疑的態度,因此隔年推掉了這份工作表示「如果沒有心,我無法畫一張圖。」〈知的權力〉在1968年8月刊登在《Look》雜誌的前幾個月,美軍不只壓制了增加二十萬士兵加入越戰的消息,還有1968年3月16日在越南美萊村進行的大屠殺,美軍殺害了包括男女老幼甚至嬰兒。

洛克威爾為〈知的權力〉寫了一段文字:「我們站在這裡監督那些在位的掌權者。聆聽我們的訴求,告訴我們真相。你必須聆聽民意,我們的城市不安全、我們不想參加無謂的戰爭、我們在一片豐腴的土地上卻普遍貧窮、我們不該以武器來塑造這個世界。」

洛克威爾晚期作品也記錄了黑人公民運動,〈我們共視的難題〉(1963)描繪首位進入白人小學就讀的黑人女孩,開學起初幾個禮拜都由警察護送上學,〈密西西比謀殺事件〉(1965)則是描繪黑人公民運動者被當地三K黨計畫謀殺的事件。

一甲子過後,同樣因為次級房貸而崩盤的2008年金融風暴,再度突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以及失去平衡的金融運作,波及農業、工業以及數百萬人的生計。貧富差距拉大,今日的美國社會在川普的引領下,無論是移民、反恐等排外政策的都讓民眾意見與看法更加分化,社群媒體的膚淺更加深了認知的鴻溝,言論自由被濫用為攻擊的武器。

「獨立宣言、憲法、人權宣言是美國開國大老們積極辯論思考下的產物。今日美國能有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嗎?有任何的信念是大家都有共識的,還是那只是一個和平國度才存在的理想?尊重的對話、思想與言論的自由難道只能是《人權宣言》中的烏托邦概念嗎?」策展人勞芮.莫法特(Laurie Norton Moffatt)在展覽目錄中試問。

無論在社群或國家的層面,公民參與、對話、聆聽、接納、社群共好,都是洛克威爾試圖在作品中表達的理念。就像〈金律〉(1961)這幅畫中所寫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件作品中,各種種族、信仰、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為基本的信念聚集在一起。而促使洛克威爾創作這樣關於族群共榮作品的基本原因,正是因為羅斯福執政時代的言論與政策的影響。

▍圖說

2. 洛克威爾 言論自由 1943 油彩畫布 45 ¾×35 ½ inch 1943年2月20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封面插畫 Collection of Norman Rockwell Museum ©SEPS: 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 IN. All rights reserved.

3. 洛克威爾 信仰自由 1943 油彩畫布 45 ¾×35 ½ inch 1943年2月27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封面插畫 Collection of Norman Rockwell Museum ©SEPS: 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 IN. All rights reserved

4. 洛克威爾 免於匱乏的自由 1943 油彩畫布 45 ¾×35 ½ inch 1943年3月6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封面插畫 Collection of Norman Rockwell Museum ©SEPS: 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 IN. All rights reserved.

5. 洛克威爾 免於恐懼的自由 1943 油彩畫布 45 ¾×35 ½ inch 1943年3月13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封面插畫 Collection of Norman Rockwell Museum ©SEPS: 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 IN. All rights reserved.

6. 洛克威爾於1943年戰爭債券巡迴展。Collection of Norman Rockwell Museum © Norman Rockwell Family Agency. All rights reserved

7. 洛克威爾 女鉚釘工 1943 油彩畫布 52×40 inch 1943年5月29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封面插畫 Collection of 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 Bentonville, AR, 2007.178 ©SEPS: 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 IN. All rights reserved.

8. 亞瑟.西克(Arthur Szyk, 1894–1951) 四大自由 1942 「拯救歐洲猶太人委員會」郵票插畫 The Arthur Szyk Foundation

9. 亞瑟.西克 民主兵工廠II 1942 石墨墨水筆紙本 Collection of Raziel Ungar, Burlingame, CA

10. 佚名 賓州圖書館協會四大自由海報 1941 美國國家圖書館

11. 洛克威爾 我們共視的難題 1963 油彩畫布 36×58 inch 1964年1月14日《Look》封面插畫 Collection of Norman Rockwell Museum

12. 洛克威爾 知的權力 1968 油彩畫布 29×54 inch 1968年8月20日《Look》封面插畫 私人收藏 ©Norman Rockwell Family Agency. All rights reserved

13. 洛克威爾 聯合國 1953 鉛筆碳筆紙本 27 ¼×73 ½ inch Collection of Norman Rockwell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14. 洛克威爾 密西西比謀殺事件 1965 油彩畫布 53×42 inch 1965年6月29日《Look》雜誌「南方正義」專文原訂插畫Norman Rockwell (1894–1978)  Collection of Norman Rockwell Museum ©Norman Rockwell Family Agency. All rights reserved

15. 洛克威爾 金律 1961 油彩畫布 44 ½×39 ½ inch 1961年4月1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封面插畫 Collection of Norman Rockwell Museum ©SEPS: 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 I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