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e當代藝術中心「物體系」收藏展

  • 收錄於「藝術收藏+設計 2013年10月號《名家收藏》Renowned Collection」
  • 後來題目名稱被改為:希臘首席藏家達奇斯.喬昂諾的浩繁收藏星系——「物體系」特展具現藝術收藏的分類編目與觀念重整

Deste當代藝術中心「物體系」收藏展
編譯|吳礽喻 圖版提供|Deste Found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t

Deste當代藝術中心「物體系」收藏展反映出希臘收藏家達奇斯.喬昂諾(Dakis Joannou)的整個宇宙,呈現他對待藝術收藏及創意發想兩個面向的行事態度,喬昂諾邀請希臘的建築師新秀安吉里達奇斯(Andreas Angelidakis)擔任策展人,展覽結合他收藏的藝術、設計、時尚,以及他委託努維爾(Jean Nouvel)設計的建築,和傑夫.昆斯(Jeff Koons)為他裝飾的遊艇;較不為人所知的是他在上個世紀60至70年代間收藏被稱之「激進設計」的系列作品,包括柏耶里(Cini Boeri)的〈蛇形管〉沙發、卡薩帝(Cesare Casati)的〈丸形〉立燈,另外還包括跳脫收藏邏輯,充滿想像力與情感的前衛設計作品,例如吉岡德仁設計的〈麵包椅〉。這場展覽最終目的還是藉由原創、客觀的經驗重新深入解讀這批私人藝術收藏──暨傑弗瑞.戴奇(Jeffrey Deitch)、傑夫.昆斯等著名藝術家與策展人為喬昂諾效力之後,這次由建築師安吉里達奇接下這份挑戰。

▍藝術收藏的「喜好」經濟學
在無邊無際的網路世界中,有一個角落藏著叫做 svpply.com 的網站,它看起來像是購物網站,瀏覽無數的商品縮小照片像是在汪洋裡打漁,一頁一頁無止盡出現的商品從褲子到狗狗用的家具應有盡有,當你的滑鼠每碰到一件商品,就蹦出一個粉紅色的按鈕寫著「Want」,就像是為商品「按讚」宣傳一樣,它不像一般網站引導你將商品放入「購物車」結帳,它只邀請你「想要」這項商品。這是網路消費的最新詞彙,無論你是否購買商品,你都已經消費了它,你甚至還可以幫自己想要的商品開一間網路店面,讓其他人「想要」你想要的商品,如同圖片分享網站充人氣、名氣的機制。在網站底端可以找到實際購買商品的連結按鈕,花了真正的錢、在自己家裡收到實體的貨物。
但當你想要的商品到了手中之後你還會想要它嗎?我們消費、喜新厭舊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說不定你早已忘記它的存在。另一個問題是我們用來消費的金錢也不再是真的,就像瘋狂的股市機制,各種因素能讓公司價值一夕間跌落或攀升。當信用卡在1960、70年代之間取代了鈔票,金錢開始成了一種心理的參數。然後網路社群時代來臨,消費開始虛擬化,形成「喜好的經濟學」(Economy of Like)。一件大師的藝術作品與可愛的小貓照片參雜在一起,誰能獲得更多的讚呢?
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們的編年記事簿,當我們漂流在網路之河上,同時各式各樣混雜的物體系也環繞在身旁,這些物體是新的還是我們已經見過的呢?

▍Deste當代藝術中心發展歷程
達奇斯.喬昂諾是億萬身價的工業實業家,從1980年起開始收藏藝術,1983年在希臘首都雅典創立Deste基金會,目標是將當代藝術帶給更多觀眾和幫助年輕的藝術新秀。Deste的意思是希臘文的「看」,1983至1996年間Deste基金會並沒有固定的展覽空間,當時舉辦的四個大型展覽都是由著名的美國藝術顧問傑弗瑞.戴奇操刀,包括1988年「文化幾何學」、1989年「心理學性抽象」、1990年「人工自然」及1992年「後人類」,它們在現實生活還不像今日虛擬化的時候就探討了虛擬實境,探索不同文化中的關聯性,或是機械如何成為人類的替身等劃時代的美學議題。
1996年戴奇再次從達奇斯.喬昂諾不斷擴增的藝術收藏挑選作品策畫了「所有有趣的東西就是新的」,引用概念藝術家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的作品名稱,探索藝術與流行文化的交會,回顧1985至1995年間的當代國際藝壇,並納入深刻影響這時期藝術家的前輩大師作品,包括杜象及曼雷的創作。
之後Deste基金會分別在1998、2004年於希臘Neo Psychico、Nea Ionia兩地設置固定展覽空間,邀請國際著名的策展人與藝術家為它們規劃展覽,並在希臘小島Hydra舉辦年度藝術祭。

▍「物體系」展覽空間安排
回顧Deste基金會歷年來的展覽,「物體系」策展人安吉里達奇斯認為,自1996年Deste基金會展出「所有有趣的東西就是新的」至今,除了中間穿插幾場展覽以不同概念介入之外,之後的展覽經常延續類似的概念,就像該展的縮小版。
他也覺得,翻閱喬昂諾的藝術收藏目錄有一點像漂流在網路之河上,會遇到各式各樣奇怪的東西,難以當下認出那是什麼,但還是移動滑鼠點進去一探究竟。一頁頁紀錄收藏物件的資料庫,可以依字母順序、生產地點排列,像是 svpply.com 網站一樣,或是任何以物件導向程式語言所撰寫的網頁,感官知覺被訓化,你想要幫它們按「想要」、「讚」、評分,納入自選收藏,開一間虛擬商店,讓其他人也喜歡你所喜愛的事物。漂浮在喬昂諾的收藏目錄中,希臘骨董旁邊有傑夫.昆斯的畫作、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擬真雕塑,一件穿破的美國服飾名牌紅色緊身褲、1968年代另類建築團體Archizoom設計的椅子。這種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混搭方式,想必會令所有為喬昂諾規畫展覽的策展人花上許多腦力。
策展人安吉里達奇斯的對應方式融合了Deste基金會的展覽歷史,以及觀看喬昂諾在私領域放置收藏作品的經驗。例如他在「物體系」展覽大門口放了亞倫.麥可蘭(Allan McCollum)的雕塑,是因為多年前在喬昂諾家門口看見這件作品,沒有人會知道為何這件作品會放置在展覽大門,除非也曾在同時期參觀過喬昂諾的家。比較明顯的展覽安排是將傑夫.昆斯在1983年畫的鉛筆素描放置在Deste當代藝術中心過去幾次展覽常放置昆斯大型雕塑〈月亮〉的位置。這樣的展覽安排概念較容易讓曾參觀過Deste當代藝術中心的人察覺,也變成了展覽敘事的一部分,間接影響了其他展品的陳設方式。
因此,物體系的策展過程就像寫部落格「轉載」、「轉貼」的方式,與過去的展覽相呼應,並延伸出新的敘事內容。展場空間包括了詭異的工業廠房、灰暗的攝影藝廊、大型的儲藏室設備,或是完美的小型白色立方展覽空間等等。還有鬼屋、靈堂、可怕的樓梯間搭配聲音藝術家吉諾.迪.多明尼奇(Gino de Dominici)的聲響作品〈D’IO在我〉、頂樓陽台布置成超現實監獄,最後則是由記憶堆疊成的一座山,設計依照展覽說明字體,安排得像在搜尋引擎上輸入的瘋狂長串字句。

▍消費世代行駛指南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以馬克思主義者批判的角度撰寫的《物體系》(System of Objects),像是一本消費者的旅行地圖,引導我們行駛在不斷的消費路程中。書中描述的慾望心理學,推論我們如何在消費中選擇、排除特定的物件,以及這種行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布希亞比較了具有豐富知識的收藏家購買一樣骨董,以及森林野人看到一件不知道怎麼使用的科技產品時,兩者想要眼前物件的原因都是一樣的──因為物體的神祕感,物體的層次提高成一種心理的遙遠傳播,這個物體能讓人反思「父母」的定義為何。
今日《物體系》更像一本後網路世代的生存教戰指南,讓我們了解自己所按的讚或慾望能夠如何被理論知識化。不再需要購賣才能擁有,我們已經習慣網路提供各式免費服務以換取自己些許的時間及注意力,像Google提供免費電子信箱條件是頁面上會夾帶一行廣告訊息,當我們寫一封信給朋友裡頭包含了「小島」這個字,度假小屋的廣告可能就會出現。Google也記錄我們在搜尋引擎輸入的每一個字,而我們也潛意識地追蹤了它在螢幕上所排列的廣告。只稍花費一些腦力我們就購買了一項服務。

▍推翻原有收藏系統的空間概念呈現
安吉里達奇斯除了設計原創、奇異的建築計畫之外,也是一名作家和教師,他在雅典有一座實驗工作室,使命是建造、設計、推論當代生態在電腦螢幕裡及實際景觀空間的樣貌,讓相反的概念與領域互相碰撞,例如:藝術與建築、虛擬與真實、建築與自然、廢墟與建構。「推論」是他執行創意發想的主要方式,面對每一項計畫總能推衍出前所未有的建築與空間視覺經驗,他將每個建築及空間規畫個案視為個人挑戰,專注於革新它們的既有定位,以影像、動畫、3D設計圖、實際空間、網站等媒介來表現這種即興、不受約束的設計態度。對他來說「空間」的核心就是重新詮釋互動的地方。
喬昂諾和安吉里達奇斯認識多年,合作這次展覽,除了希望延伸藝術收藏與空間的新關係以外,另外還有一些奇特的巧合:安吉里達奇斯1968年生,布希亞的《物體系》於1968出版,喬昂諾最喜歡1968年的設計。
安吉里達奇斯回憶,很多次去海邊的時候,曾經將英文版的《物體系》帶著閱讀,最後決定將這書名當作展覽名稱,甚至以它做為展覽目錄,原本用掃描的方式,後來覺得失去了許多細節,之後才用拍照的方式,把書本放在夕陽下,把每一頁拍攝下來,讓人看了有種為了找新的創意而隨意翻閱哲學書籍的感覺。然後策展團隊再把展覽的空間設計圖、喬昂斯收藏藝術品的圖片、展覽現場的照片等重疊在布希亞的《物體系》頁面上,說它是展覽目錄比較不精確,安吉里達奇斯認為,這是Deste當代藝術中心「物體系」收藏展的書籍版本。
安吉里達奇的設計總是超乎想像,這次喬昂諾給他完全的自由,代表安吉里達奇斯可以顛覆Deste當代藝術中心的空間,還有這組收藏帶給人的既定印象──換句話說,反轉喬昂諾的宇宙。
安吉里達奇斯的看法與行為常引人關注、議論、並帶給人衝擊,他欣然接受了喬昂斯的挑戰,二話不說決定把藝術中心的牆給拆了、開新的窗子、用木材搭建籠子,創造有如偷窺秀的空間。以全新的方式回顧一段精彩的歷史,觀看這場展覽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和許多的驚喜,像是在地窖中旅行需要攀爬過障礙物、防護牆,幾乎把空間本身轉化成一件藝術作品。因購賣行為所累積下來的物件就是整體收藏切實的樣貌,收藏展則是專注在那分收藏,顯露或隱藏特定物件,就像靜靜地堆積起概念與意象讓它們能以最強烈的方式將訊息傳遞出去。
外界或許將喬昂諾的藝術收藏評價為混亂的、詭異的心靈投射,而不是吸收資訊,彙整概念的一種方式。這份收藏像是過往聚集的鬼魂,被關在當代的摩天輪裡不斷旋轉,就算這場展覽是背後經過細心挑選、照著腳本演出的戲碼,參觀者無法預料下個轉角會遇到什麼作品。經過安吉里達奇斯重新規劃的「物體系」展跳脫了一般白色立方的展覽空間,探討藝廊牆垣之後、收藏家背後以及當代消費文化更深層的心理關係。「物體系」訴說許多關於錯位與規範、驚喜與期待的故事,呈現前所未有的當代藝術收藏展,喬昂諾對藝術的熱愛像是一個小型宇宙,如何藉由選擇、收藏的過程創造這個宇宙,重新呈現作品所蘊含的火花。

▓BOX
關於2010年傑夫.昆斯在紐約新美術館為喬昂諾收藏所策的展,請參考《藝術收藏+設計》第三十四期「美術館需要『收藏』收藏家,剝開『Skin Fruit』展中私人藏家與美術館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