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幽默:類虛構 (page 5)
雖然時代或時間的劃分也是人為虛構的,而類虛構也不是現在的新發明,回顧藝術史的許多片刻也可相呼應,例如達達主義、概念藝術、表演藝術、安地.考夫曼(Andy Kaufman)被形容為「月亮上的男人」般天馬行空的演出、波瓦(Agusto Boal)的隱形劇場、境遇主義(Situationists)、行動主義者艾彼.霍夫曼(Abbie Hoffman)、ACT-UP等結合行動主義與幽默的團體。當代的例子除了麥可.布隆的作品,捉弄人的笑話魔術、層出不窮的諷刺短劇等等,還包括安德莉亞.法瑟(Andrea Fraser)的虛構語音導覽、弗萊德.威爾森(Fred Wilson)、雪瑞兒.鄧兒(Cheryl Dunye)運用類似的手法談黑人或同志身分認同、柔依.里歐那(Zoe Leonard)則是虛構了處在歷史夾縫中的小人物。義大利瑪特斯夫婦(Eva and Franco Mattes)組成的雙人團體0100101110101101.ORG和奧地利新媒體藝術團體Public Netbase合作,以Nike的商標和設計風格虛構歐洲各地的街道、廣場、地標都將以Nike為名,象徵商業帝國主義式的侵略。建造山寨版的網站也成為政治諷刺的手法,例如行動主義者仿照世界貿易組織WTO網站並放了自己的連絡方式,後來受邀至會議演講,裝扮成WTO代表登上CNN、BBC等電視台暢所欲言似是而非的論述,最後拍成紀錄片〈The Yes Men〉。
當然所有的例子好像都能回溯到杜象,而這之間的關聯又需要更進一步地比較了。蘭博比提最感興趣的是水平式的歷史解讀(多元發展、不是一昧地要求一脈相承),並將虛構手法中彼此的關聯性畫分出來,和近代歷史及大時代的轉折做比對。類虛構或批判諷刺擁有長久的歷史,但對當下社會現狀所作的註解,往往最有力且能有效刺中問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