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上流社會」全身肖像展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2018年7月號130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www.artist-magazine.com 「全身肖像畫的時代意義──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上流社會」展」

文|吳礽喻 圖版|Rijksmuseum

台灣的選舉季節又即將要到來,四處可見候選人的宣傳看板佔據了我們的視覺空間,成為話語權力外顯的一種方式,一種掌控得宜的拘謹與類似的格式樣板,全身肖像的形式不多見,但每個肖像的打造在姿勢、光線、裝容、角度、表情仍是經過不同程度的雕琢與設計。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的「上流社會」肖像展,精選十六至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中,三十五件特殊的等比例全身肖像形式作品,探討上流社會的文化與消費模式,除了畫家製作肖像的市場行情,也簡述畫中主人公的身分背景,為何會委託畫家們創作肖像。

這場展覽的起源為荷蘭與法國共同由私人藏家手上收購的林布蘭特畫作〈瑪律丹和奧普金〉(Marten and Oopjen),這對於1634年完成的等比例全身肖像對作,是林布蘭特一生中產出的唯一一對。

這種等比例全身肖像形式最早的油畫作品可追溯至老盧卡斯.克拉納(Lucas Cranach the Elder)在1514年為赫虔誠者亨利,薩克遜公爵(Henry the Pious, Duke of Saxony),及妻子凱瑟琳娜.梅克倫博格女爵(Catharina, Countess of Mecklenburg)所畫的對作。

委羅內塞(Veronese)在1555年完成的約瑟夫.達.波多(Iseppo da Porto)與妻子利維亞.席恩多(Livia Thieno)肖像是義大利最早採用這種畫作規格的範例。

之後在十六至十七世紀,等比例全身肖像開始在義大利、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地流行,許多繪畫巨匠都曾使用這種規格,例如:莫倫尼(Giovanni Battista Moroni)、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凡戴克(Sir Anthony van Dyck)、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也為自己畫了一幅全幅自畫像。

十八世紀後這種繪畫風格在英國流行起來,十九世紀在法國巴黎則有馬奈(Edouard Manet)、沙金(John Singer Sargent)等人嘗試這個規格。孟克(Edvard Munch)在1907年也曾為工業家創作這種肖像畫在此展出,讓觀者一睹〈吶喊〉之外,藝術家的其他創作表現。

這種大型全身式的站立肖像有各種表情──官方的、結婚紀念、寓言式、復古式的繪畫風格等──也有各種不同的功能,例如一種政治與社會身分的表現,宣示家族聯姻,或是單純地讚揚人與繪畫之美。而繪畫中服裝、姿勢、神情、道具、背景的表現方式雖然十分多元,但同時也令人驚訝地具有一致性,也是這類型作品值得探討之處。

▍畫中人物的故事:十五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
十七世紀林布蘭特畫作〈瑪律丹和奧普金〉為整場展覽的焦點作品,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上溯1514年老盧卡斯.克拉納為薩克遜統治家族作的畫,一路到二十世紀世界大戰前仍然活潑的肖像畫風氣,直到戰爭使得社會風氣變得拘謹,藝術風潮轉向前衛藝術,肖像也逐漸被攝影取代,這些肖像畫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與人物故事得以被訴說,延著展覽動線,一路了解西方的歷史、政治與經濟發展。

〈瑪律丹和奧普金〉的畫中主人公瑪律丹是從比利時新移民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二代,因為父親開設製糖工廠家境富裕,但父親的脾氣十分暴躁,因為咒罵與打架而進入當地教堂法庭高達八十次,其中一次是打傷瑪律丹的媽媽。十五歲進入大學讀法律,住在林布蘭特家附近。而他的妻子奧普金是世世代代居住在阿姆斯特丹的望族,具有良好的經濟與政治連結。他們結婚時男方僅二十歲,女方二十二。林布蘭特在畫肖像時,奧普金懷了第一個男孩子,但出生不到一歲就過世了,懷了三個孩子,僅有一個順地長大成年。這對夫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瑪律丹在二十八歲過世了,奧普金後來再婚,並活到了七十八歲。英國藝評曾將奧普金的肖像和蒙娜麗莎相比,認為她的微笑有著同樣的神祕風采。

老盧卡斯.克拉納所繪的虔誠者亨利.薩克遜公爵之所以被稱為「虔誠」,是因為他的妻子凱瑟琳娜.梅克倫博格女爵成功讓丈夫轉信清教。身為薩克遜統治者艾柏特(Albert the Bold,1443-1500)的第二個兒子,當他轉信清教時,信奉天主教的哥哥曾阻止他,但因為哥哥太早過世了而沒有成功。在亨利生命中的最後兩年,他繼承了王位,並且讓路瑟派清教成為國教。

慕尼黑宮廷畫家漢斯.梅里琪(Hans Mielich)不只繪畫了一百一十幅當時國家收藏的珠寶寶藏,也畫統治者巴伐利亞爵士艾柏特五世(Albrecht V)與妻子安娜(Anna of Austria)的全身肖像。安娜是羅馬帝國統治者費迪南一世的女兒,艾柏特與她的婚姻有助於穩定政治地位,協助抵制德國宗教改革浪潮,穩定天主教作為國教的地位。但艾柏特少參與政治,反而將時間投注在收藏東西,被歷史學家稱為豪爽的( Magnanimous)艾柏特,他建立了多所博物館以及巴伐利亞市立圖書館,讓慕尼黑成為文化之都。當財務大使建言艾柏特的花費已造成納稅者龐大負擔時,艾柏特回答,這對他的「名聲」是必要的。

▍英國與法國時期人物

由湯瑪士.勞倫斯(Sir Thomas Lawrence)所繪的大衛.萊恩(David Lyon, 1794-1872)是東印度公司貿易者與奴隸販賣者老萊恩的第三個小孩,成年後承接家族事業,1833年英國禁止奴隸買賣時,他在牙買加有十三座房子,容納超過兩千個奴隸,並因此獲得國家賠償。之後進入國會,住在超過六百畝的莊園中,雖然中年時曾結過婚,但很快就分居了,萊恩過世時一人隻身在尼斯,沒有其他人陪伴。

沙金描繪的波西大夫(Dr. Samuel-Jean Pozzi)是一位法國的婦產科醫生,從1871年執業之後,撰寫超過四百篇醫學期刊文章,還包括一本婦產科教科書。他曾在普魯士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擔任軍醫,也認識巴黎許多著名人士。波西大夫的個性大膽,經常與病患調情,這或許是沙金將他描繪穿著性感的火紅色浴袍、刺繡拖鞋的原因。波西在1918年被槍擊死於巴黎的公寓內,槍手是一名他無法治療的不孕症婦人。

孟克描繪的猶太商人、政治家瓦爾特.拉特瑙(Walther Rathenau, 1867-1922)是德國二十世紀歷史中的重要角色。他的父親是電氣化工程公司的創辦人,他就讀物理、化學、哲學之後也加入公司董事成員,短暫擔任工程師。作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有出色的策劃能力,逐漸為公司擴展國際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經營國防部的原料部門,讓德國能夠在物資與人力短缺的狀況下持續作戰。之後做為維瑪共和國的外交官與建設部長,他盡可能滿足德國在馬賽條約中承諾的條款,卻在1922年因「猶太身分以及密謀共產」被右派恐怖組織暗殺。拉特瑙的多才多藝不只受到藝文界人士的愛戴,作家艾米爾.路德維西(Emil Ludwig 1881-1948)曾讚嘆道:「瓦爾特知道如何繪畫肖像、設計房屋、風車、工廠、寫詩、擬條款、還有演奏貝多芬第的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肖像產量與市場行情

林布蘭特一生創作三百二十四幅作品,其中九十二件為肖像,而之中僅有三件為全身肖像。

十七世紀前半葉最為多產的全身肖像畫家為──凡戴克,542幅肖像中,有107幅全身肖像,總共作品產量為745件,尤其是他在英國的肖像畫生意特別好。

西洋美術史中留下的全身肖像和其他繪畫類別相較之下不多,主要原因是製作價格高昂。雖然目前無從得知林布蘭特繪畫〈瑪律丹和奧普金〉的委託費用,但是另一位荷蘭權貴安德烈斯(Andries de Graeff)曾委託他創作全身肖像,卻因不滿於畫作描繪的長相,因此一狀告上法庭,留下來的記錄顯示,律師與法官判決安德烈斯仍須付給林布蘭特500個金幣,同等於今日的10萬歐元。當時林布蘭特買的一棟房子是1萬3千個金幣,換算大約二十六幅全身肖像即可買下一棟房子。

1871至1914年間,全身肖像畫的熱度達到高峰,甚至不用二十六幅全身肖像就可以買一棟房子,當時英國駐巴黎記者報導:「肖像畫的需求龐大,大部分的職業畫家都花很多時間從事這方面的委託。有的畫家畫一幅全身肖像會收4萬法郎(今約18萬歐元),有的則不接受低於3萬法郎(今約14萬歐元)的價金。巴黎第十七區的中型旅館,甚至出價8萬法郎委託藝術家創作。」這些肖像畫家雖然名不見經傳,但都是當時上流社會裡最著名的好手。

同時期在英國,畫家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ll Whistler, 1834-1903)引領風騷,美國造船、鐵路大亨華盛頓.范德比爾(George Washington Vanderbilt)付了各一千金幣的頭期款與尾款,總共兩千金幣(今約30萬歐元)給惠斯勒請他畫像,惠斯勒沒有完成這件作品,雖然信上說「期盼與你的合作!」但心裡想的應該是「如果你二十年前來找我我應該還會勉強完成」。

▍功能性與式微

當年輕的莫內創作了未來妻子卡蜜兒十九歲的全身肖像,藝評家讚嘆:「從此開始卡蜜兒是永恆的。」肖像畫的首要功能,便是記憶與懷念。好的畫家能夠讓一幅肖像畫、一個人的面容得以被傳承、欣賞、讚嘆好幾個世紀。

王子們用肖像畫了解未來妃子的長相。展覽中也提到另一個故事,就是霍爾拜因(Holbein)曾受到國王亨利八世請託,前往比利時描繪丹麥公主的容貌,畫完之後,亨利八世對此神祕冷漠的女子充滿好奇,又請畫家再去畫了全身肖像,丹麥公主很清楚亨利八世之前妻子們的下場,因此並沒有明確回應對方的追求。

二十世紀前半段,全身肖像畫的市場仍然活躍,巴黎裝飾藝術學院提供私人教學,倫敦、維也納、慕尼黑、美國賓州都有專職的畫家。例如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的全身肖像結合了拜占庭馬賽克拼貼的風格,孟克早期也以創作全身肖像維生,上述的〈瓦爾特.拉特瑙〉就是一個例子。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讓這種大型的全身肖像形式逐漸式微,在歐洲、美國,社會情勢險峻,在藝術花費被視為浪費,甚至是不愛國的表現。另外,原本的上流社會結構也逐漸瓦解,原本維持藝術生態的網絡不在。再者,前衛藝術將全身肖像視為一種過時的、保守的、商業的表現形式,不願意受限於傳統的畫家/被畫者關係。真實的描繪一個人的樣貌與外在的世界已經不是藝術的首要考量。

今日仍有創作全身肖像的藝術家,但大多是被主流前衛藝術排除在外的邊緣藝術家。因此四百年來被視為最為高端的繪畫形式,由許多重要西方藝術大師創作無數傑作的藝術形式,風華已不再。

▍圖說

1~4. 林布蘭特 瑪律丹和奧普金 1634

5. 老盧卡斯.克拉納 虔誠者亨利.薩克遜公爵與妻子凱瑟琳娜.梅克倫博格女爵 1515 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6. 漢斯.梅里琪 巴伐利亞爵士艾柏特五世與妻子安娜 1556 維也納藝術故事博物館

7. 委羅內塞在1552年所繪的瑟夫.達.波多是十六世紀維琴察(Vicenza)最富裕且具影響力的人物,這幅夫妻與長子長女肖像曾放他們的同名在宮殿中,現分開收藏於西班牙與義大利的美術館。

8、9. 「上流社會」全身肖像展。

10. (由左至右)湯瑪士.勞倫斯〈大衛.萊恩〉、沙金〈波西大夫〉、孟克〈瓦爾特.拉特瑙〉。

11. 維拉斯奎茲 唐.皮雅特羅 1631-33

12. 十七世紀漫畫家嘲諷尤金王子嫖妓的習慣。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收藏

13. 十七世紀漫畫家描繪上流社會的風流事蹟。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收藏

14~16.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上流社會」除了展出全身肖像外,也另外掏出館藏關於上流社會軼事的小型文物© Rijksmuseum/David van Dam